就医版|学术版
 
健康教育
痿痹病的共性与个性
时间:2025-04-15


  一、狭义痿痹与广义痿痹  

  痿病可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不利,甚至瘫痪,一般没有关节肿痛症状,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萎无力为主要表现。《证治准绳·杂病》云:“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指出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痹病有两种表现:

  一为痹阻不通, 二为麻痹之意 。《素问 · 痹论》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 岐伯曰: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狭义的痿痹,是指痹病日久,关节疼痛及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症候。广义痿痹则是痿病和痹病的合称,因两者有相似之处,痿病与痹病可以同病,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指出:“痿、痹可以同病,名曰痿痹”。历代文献多把痿和痹放在一起,列有“痿痹门”, 合而论之。 

  二、痿痹病的说古论今 

  “痿痹”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痿痹是关节肌肉疼痛(痹证)与筋骨软(痿证)并存的病症,可以表现为急性起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神农本草经》云:“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太平圣惠方》曰:“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也。在于阴则其人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痿痹不仅见肌肉萎缩、肢体失用,亦可由痹证发展而来,兼具“痹证”与“痿证”的特点,有肌肉关节疼痛的表现。如《医学入门》云:“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证治汇补》曰:“痹久成痿。”可见痹证日久容易形成痿证。明清之后,众多医家多论有痿痹。清·陈士铎《辨证录》曰:“痿痹可以同病,名曰痿痹。”

  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重叠综合征、肌少症、某些部分伴有肌肉萎缩症状的重症肌无力等可出现痿痹不同时期的表现。

  三、痿痹病的病因病机  

  1.     先天禀赋不足是内在病因

  本病的发生常因正气亏虚,邪气侵袭。随着病情发展,可见乏力倦怠、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甚则肢体瘫软、咀嚼吞咽及呼吸无力等表现。 

  2.     外邪既是致病因素亦可为诱因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关节筋骨肌肉,日久筋脉缓迟不用,成为痿痹。《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痹证,而痿痹可继发于痹证,因此风寒湿邪侵袭亦是痿痹的发病原因。《诸病源候论》云:“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

  3.     正气受损,气滞痰瘀

   脾胃虚弱,或劳伤正气,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筋脉关节肌肉;脏腑经络气机不畅,痰浊瘀滞,日久导致关节疼痛、肢体痿软无力,发为痿痹。《杂病源流犀烛》云:“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风寒湿外感之后,人体正气受损、经络不通、气机不畅导致疾病向纵深发展。《证治汇补》曰:“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者,风湿挟痰也。”外感风寒湿邪是最初的病因,气滞、痰浊、瘀血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疾病缠绵难愈的关键因素。筋脉肌肉失养,日久则骨损、筋挛、肉削。

  四、痿痹病辨病举隅——病因不同,表现各异

  1.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起的骨骼肌收缩无力为主要症状,患者表现为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表现为眼睑下垂、吞咽困难、讲话无力,甚至呼吸困难。

  上海市名中医李庚和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为脾肾亏虚,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要原则,将重症肌无力患者辨证类型主要分为三种:

  (1)脾虚气弱:见倦怠乏力,眼睑下垂,无复视,可伴纳少便溏,舌苔薄白,舌体胖嫩或边有齿痕,舌质淡,脉濡。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

  (2)脾肾气阴两虚:疲倦无力,复视,口干,纳呆,伴或不伴全身无力症状,舌苔花剥或少苔甚无苔,舌体偏小,舌质偏红,脉细弱或细数。治疗以滋补脾肾,益气养阴为主。

  (3)脾肾阳虚:全身乏力,胸闷气怠,语声不扬,憎寒怕冷,腰酸膝软,可见面色晄白,小便清长,大便多稀溏或完谷不化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质淡,脉沉细。治疗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主。

    部分气阴两虚型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可伴有气机郁滞、络脉凝滞、筋肉失养、肌痿消瘦的表现,应辅以化痰通络、理气增肌之品。  

  2.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四种临床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件。临床以进行性发展的骨骼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或)行为障碍等额颞叶受累的表现。约10%与家族遗传有关。病者多有肌肉萎缩、肌束震颤,甚则大小鱼际肌、胸大肌、肩臂各肌群萎缩,吞咽困难、痰涎增多,舌红或暗,脉或细弦或沉弦。属肝脾肾经俱损,精血亏耗筋脉肌肉失养所致,宜健脾补肾养筋。此病初期可见少气懒言、中期有构音障碍、吞咽不理,后期见排痰困难、呼吸衰竭,治疗上应同时治肺,或滋阴润燥、或补益升提、或培土生金,随症加减。 

  3.     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肌炎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和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主要影响肢带、颈项和咽部肌肉的非遗传性肌病,肌组织常有炎症和变性,也与免疫异常有关。多发性肌炎主要见于18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起病,在数周或数月内进展。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远端肌无力相对少见。严重的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困难。多发性肌炎很少累及面肌,通常不累及眼外肌。约3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

  多发性肌炎是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除骨骼肌受累外,尚可有疲乏、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有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等关节表现;有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等肺部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表现;还可有消化道受累和肾脏受累等表现以及周围血管受累的雷诺现象等。

  治疗上常常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有风则祛风,见湿则利湿,有热则清热,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的辨证应用。  

  4.     肌少症

  肌少症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可发生跌倒外伤、肢体功能减退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单纯由年龄增长引起的肌少症被称为原发性肌少症。但一些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肿瘤、抑郁症等引起的肌少症被称为继发性肌少症。健脾益气、增肌运动及营养干预改善患者肌肉功能。改善生活方式、抗阻力运动、营养支持以及健脾滋肝补肾综合疗法有助于病情恢复。

  五、痿痹病的预后转归   

  传统医学在辨证论治、整体观等方面有独到之处,现代医学在病因诊断上有优势。痿痹病有其共性,一般多为慢性难治性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者,经过积极正确治疗,预后较好;久病以正虚为主者,病程较长,需长期综合调理。当然,痿痹病亦有其个性,越来越多在传统中医归为痿痹病的疾病,经过精密仪器以及实验室的研究找到了精准病因。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能够在获知不同疾病转归的前提下带给患者更多获益。

   

服务热线:021-65415910

医院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保定路230号(200082)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安全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

 

Copyright © 20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沪ICP备2000003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1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