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摩洛哥
2007.3.9于摩洛哥塔塔省综合性医院——特约撰稿人 钱余
在援摩系列报道(4)中,我向大家介绍塔塔省条件艰苦,那么,摩洛哥是不是很贫穷落后呢?其实不然,摩洛哥沿海地区非常富裕,只不过阿拉特斯山脉以东、以南地区因沙漠而贫穷。摩洛哥境内有大量海滩、高山和沙漠,加上人口稀少,大片土地未开发保持原始状态,每年吸引大量欧洲人来此旅游,给他们带来大量外汇,所以,旅游业被纳入国家支柱产业,摩洛哥靠旅游收入和贸易磷矿石就可维持全国人民的生计。目前,只有3千万人口的摩洛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500美元,属中等收入国家,而我国只有1500美元,所以比我们要富裕。由于摩洛哥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全国商品物价统一,除了面粉、糖、奶制品和水果比国内便宜,其他商品物价基本是上海2-3倍以上,质量一般只有我国70-80年代水平,像纸张价格是上海6倍左右,一本软面笔记本要18元,一张地图,就要25元。所以,出国时带足生活日用品是明知之举。
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早在我国唐代和宋代,中摩两国间就有往来,中国的造纸技术12世纪初传入摩洛哥。14世纪中叶,中摩两国的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间实现“互访”,谱写了中摩友谊史上的美好篇章。17世纪时中国绿茶传入摩洛哥,成了民族饮料延续至今。1904年法国和西班牙瓜分摩摩洛哥,使它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1956年3月2日摩洛哥独立,1977年建立君主立宪制,王位世袭,政府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80年代初,随着西撒哈拉地区回归,使摩洛哥外形由金鱼状变成松鼠状,面积增加了1/3,达到45万平方公里,相当我国半个内蒙古那么大,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挡住了东、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热浪的侵袭,加之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使摩洛哥西北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宜人,四季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 和“北非花园”的美称。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其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完美结合的奇迹,该城集中了全国现代化工业的70%,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0%。这里商贾云集,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有着开放和自由的经济政策,娴熟而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效率的银行服务,相对便宜的生活消费,热情好客的摩洛哥人对中国日用消费品及轻工业产品的青睐,这些无疑是为进行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在此做生意的温州人就有2000余人。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座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首都拉巴特有公元1至5世纪时期罗马人建筑的乌达亚城堡,还有著名的哈桑清真寺遗址。古都非斯是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都,城内古老的王宫和麦地那老城堪称阿拉伯世界的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1100多年历史的卡鲁因清真寺也位于非斯城内,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宏伟的清真寺同时也是一所著名的大学—卡鲁因大学,这所伊斯兰高等学府,其历史比英国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那里藏有非洲珍贵的古籍——珍本、善本和手抄本的经典。此外,反映摩洛哥各个历史时期在艺术、建筑、文学和科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遗迹遍布全国。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柏柏尔语(与阿拉伯语发音、书写方式完全不一样)为土语,大部分人会讲和会写。通过半年在此地走访,我发现英语及西班牙语也为常用语言,我用蹩脚的英语与他们交流,大部分人能懂。只有我国1/20的小国,竟流行5种语言,还真的不简单!这次出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学习摩洛哥,他们没有高考,外语列为首要教育,往往一所学校,教授好几门外语。我有意翻翻此地高中学生英语书,难度已经达到我国大学四级水平。而我国高考教育,教出学生数理化都不错,英语的深度、广度也相当高,当与外国人交流时,却个个是哑巴!在国内除了汉语外,我们还能讲什么外语?
经济:农牧业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5%,饲养牛、羊、骆驼、驴、骡等。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和橄榄。工业不发达,手工业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俱。最值得欣慰的是,由于我国20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近来,摩洛哥在经济上效仿我国,实行经济调整改革,对部分国营企业分阶段实行私有化;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修改投资法,吸引外资发展证券市场,建立自由区,实行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政策,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解除进出口限制,放开信贷和利率等,国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附 中摩领导人互访:1999年10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摩洛哥进行国事访问。2002年2月,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5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对摩洛哥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摩洛哥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