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摩医疗队系列报道(三)
塔塔省综合性医院
2006.12.07于摩洛哥塔塔省综合性医院——特约撰稿人 钱余
塔塔省公立医疗机构有4家,即省综合性医院(我国医疗队驻地)、眼科中心、儿科中心和产科中心,另外还有数家私立诊所,如内科、口腔和美容等。省综合性医院建于1982年, 新院2003年7月才正式启用, 服务全省范围约20万居民,拥有59张床位,加床51张。别看床位少,但床位周转率比国内快得多,全院平均住院天数只有6天,外科为3天,象阑尾、斜疝一般只住院2天就要出院回家疗养。
临床科室设急诊内科、外科, 产科、儿科,麻醉手术科;辅助科室有X光室, 化验室 (只能做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和血糖等检查) 和B超室。目前摩方全院职工约60名,全科医生(内科医生)9名,其他科医生均空缺, 男护士25名, 女护士12名,化验员2名, 放射科技术员2名(没有读片医生)。医务人员与全省人口的比例为: 1:3486 医生/居民,1:1228 护士/居民。行政机构:院长(空缺)、医务总监(相当于国内医务科长,下同)、后勤总务(总务科长)和经济总监(财务科长)各1名,病房和手术室设护士长各1名,除此之外,无其它行政职位。
医务人员的薪水全国统一,只有工资,没有奖金,有少量的津贴。每月大致标准如下:外科医生15000-18000迪拉姆,院长12000,内科医生7000-10000,第一年护士4000,工人2000,临时工800( 迪拉姆与人民币元比值近似1:1)。医务人员在摩洛哥还是挺富裕的。因为没有奖金,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上班空下来可以看电视、打游戏、聊天和祷告,或者抽空去清真寺拜真主一次,工作节奏慢,体现了以人为本,但缺少活力,这是制度弊端。上午9点上班,懒散的人9点半到,中午不休息,值班人员有一顿午餐,其他人员,就喝点咖啡,吃点点心,下午若没有手术,麻醉护士和手术护士全部回家待命,有事电话叫喊来院,其他工作人员下午3点半下班,脚步快的3点就溜。
全院每天接待应诊病人50~60人, 病种与国内的疾病相似,多为常见病,但病人往往拖,来院后重病多,另外营养不良和先天性疾病也比较多; 急诊室24小时对外服务,就诊和治疗免费,但医院不设药房;买药凭处方到离医院500米外的药房去买。
为了了解摩洛哥药房运作情况,我特地考察一番,作为一个省城,也就2家药房,面积20余平方大小,买药自费,药剂师特别认真,一定凭处方卖药,他拿到处方后,要细问一下病情,药物检查两边,再把吃药的方法跟病人详细交代清楚,认真劲毫不逊于我们看专家门诊。
自2004年开始,摩洛哥实现医疗改革,塔塔省综合性医院被列入部分收费医院行列,门诊病人除持有特困证明者外均付费就诊。专家门诊费60迪拉姆(不设普通门诊), 化验付费15 - 150迪拉姆, 透视付费30 - 90 迪拉姆,B超180迪拉姆;病人住院治疗、用药通常免费,但外科手术病人必须付30-80不等的迪拉姆,分娩付费250迪拉姆。
来摩洛哥后,我们发现,摩洛哥全国各地专科医生奇缺,尤其是手术医生十分缺乏,因此医院对中国医疗队依赖性特别强,像这里外科、妇产科、眼科和麻醉科都没有临床医生,若我们医疗队不工作,手术科室只能空关。这里插一句,援外医疗队跟国内的扶贫医疗队不完全一样,就是我们不外出就诊,不送药下乡,只呆在医院帮摩方病人看病。外科20张床位,配备6个护士,医生只有我一人,不设普通门诊,他们安排我每周2个半天专家门诊,其余时间手术和处理病房事务。因为只有我1人,工作还是十分繁忙和辛苦,像我的择期手术病人已经排到明年1月初了!
此地病人讲阿拉伯语和柏柏图语,为此院方配一名护士帮我一起看专家门诊,她先把阿拉伯语或柏柏图语翻成法语,翻译再把法语翻译成中文,根据我的诊断和处理方法,翻译再翻回去,特别是刚来的时候,我们法语不熟练,这样来回捣鼓很费时,一个病人要看半天。现在,我们基本不需要翻译一般都能应付门诊,理解困难时借助字典即可。
以外科腹股沟斜疝为例,病人在手术前1天下午入院,入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病房内面朝东下跪拜真主,口里念念有词,起码半小时,随后护士填写病史首页: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递给我签个名,就OK,不像国内,写病史、首次病程录等一大堆,随后护士把体温单(跟国内差不多)挂在病人床头,也不用写护理记录,带他去拍张胸片,收新病人就算结束。
我的感受是,国内写病史、病程录和护理记录等,太多、复杂和繁琐,通常是写的比做的多,大量的时间花在写上,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里,写的很少,我和护士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与病人交流上,病人非常满意,病人对我们医务人员非常尊重,根本就没有像国内那样难缠的病人及家属。
次日早晨,夜班护士抽血送化验间查血常规和血糖2个项目,其他项目一般不查,如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心电图通常不做,他们说手术当中有监护。早上我来查房,护士长及护士陪我一起,将病房兜一边,对病人的处理,基本用口头医嘱(这里没有医嘱单),护士把医嘱记在处方上,查房结束后他(她)们去执行,包括换药。接着夜班护士汇报手术病人化验正常,那么我就可去手术室做手术了,此时家属就在病房内祈祷,拜真主。手术室设备和衣着与国内差不多,但他们无菌概念要比国内差很多,手术铺巾只用4块方巾,没有大单。谈起做手术,开始真不习惯,这里什么手术只有你1个人做,摩方只提供一个器械护士上台协助,现在真羡慕国内做手术,上有主任顶着,下有低年资医生拉钩,不要太舒服呵!
手术结束后,护士长到手术室接病人(没有护工),与麻醉师一起把病人搬回床位,下午3、4点钟,护士就扶病人下床活动,刚开始把我吓一跳,病人受得了吗!现在习惯了,不以为然。第二天下午,病人就出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就2天,这2天中,病人及家属也不知拜真主多少次,就是1次也没拜医生(开个玩笑)。
其他科的工作流程基本相似,不再一一介绍,眼科中心离本院约2~3站路,我院朱乃健医生在那儿上班,有10张床位,配2名护士,疾病以白内障为主,眼科设备和晶体材料大多数由法国、日本捐赠。
总之,在我们开展工作中发现最大的难处就是医院特殊辅助检查、化验项目较少,大多数疾病诊断靠望闻叩听,凭临床经验。另外,没有血源、万一碰到复杂或大出血病人,非常棘手,所以开展工作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慎重。(持续,未完)
(评注: 在认真地阅读了本文后, 真要感谢文章的作者钱余主任, 作为本院援摩医疗队队长, 他的工作肯定很忙, 压力很大, 照一般的人来说, 能一天天过去就不错了,钱主任却不但认真地处理好各项事务,照顾好每一位队员, 使我院医疗队在短短时间内已经受到了摩方的高度评价.还要抽空为我们送来这些文稿,供我们了解学习. 真是好样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