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版|学术版
 
医院动态
中西医协同创新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聚焦跨科室协作、诊疗模式优化与医疗资源整合路径探索
时间:2025-05-15


  近日,我院肿瘤科于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中西医协同创新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我院副院长张益辉、医务处处长丁亚琴、曙光医院肿瘤科主任邓皖利、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刘传、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开春、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郑岚、曙光医院肿瘤科周荣耀教授、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龚亚斌和我院肿瘤科主任钟薏出席会议。我院医务处丁亚琴处长主持本次会议。


image.png


image.png

  首先,我院肿瘤科钟薏主任就“中西医结合医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核心在于构建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优势的理论框架。在肿瘤治疗中需突破学科壁垒,通过“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实现精准治疗与整体调护的动态平衡:西医聚焦病灶控制与循证医学支持,中医发挥扶正固本、减毒增效及症状管理等特色,形成“双轨并行”治疗模式。实践中需建立标准化协作路径,既强化现代诊疗技术应用,又系统整合针灸、外治等中医适宜技术,同步推进西医人员中医辨证能力培养,确保治疗方案科学性与个体化。这种有机结合既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又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肿瘤全程管理提供创新范式。


image.png


  我院医务处丁亚琴处长回顾我院肿瘤科十年发展历程时感慨,从学科空白起步到斩获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正是始终坚持“病证结合、优势互补”理念的成果。对此,主任进一步指出,这一跨越印证了中西医结合的核心价值——通过构建动态诊疗平衡(西医精准干预与中医整体调护),在肿瘤全程管理中实现“控瘤”与“护人”的双重突破,既为患者延长生存期又提升生活质量,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曙光医院肿瘤科邓皖利主任对此表示赞同,并且补充道:在临床工作中需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着重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多维度协同的现代化诊疗体系。一方面需要院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制定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战略规划,在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上为临床科室创造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在肿瘤等复杂疾病领域深化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完善症状管理、全程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同时推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诊疗技术的有机融合。在人才建设方面,需建立临床、教学、科研协同培养机制,通过阶梯式培育体系打造兼具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并依托跨学科教学协作平台强化继续教育。科研创新应聚焦临床实际问题,开展诊疗技术优化和真实世界研究,通过院际协作网络加速成果转化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此外,需持续优化诊疗流程标准化建设,借助智慧医疗系统构建动态质量评估体系,最终形成资源配置高效、制度支撑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医疗管理模式。

  中西医深度协同的新医疗范式,仍面临诊疗标准模糊、人才知识结构断层、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明等系统性挑战——如何将旗舰科室的‘硬实力’转化为中西医结合的‘巧融合’,成为破局关键。

  中西医深度协同的新医疗范式,仍面临诊疗标准模糊、人才知识结构断层、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明等系统性挑战——如何将旗舰科室的‘硬实力’转化为中西医结合的‘巧融合’,成为破局关键。

  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刘传主任提出当前综合医院肿瘤科面临学科定位不清、发展动能不足的困境,亟需构建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破局。他强调中西医结合是提升临床价值的核心路径:治疗层面需整合中医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规范化方案,在症状管理、生存质量改善等方面形成互补优势;人才培养应推进“西学中”专项培训,通过强化中医辨证思维降低诊疗偏差;科研创新可借力中西医结合突破单学科基金申报壁垒,围绕“病证结合”机制探索、特色方案开发等方向形成差异化研究优势,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李开春主任指出学科建设面临压力与挑战,在科室运营层面需突破传统诊疗框架,内科应积极整合消融、热疗等跨学科治疗技术,通过设备升级与方案创新优化治疗体系、拓展业务维度;同时聚焦学科特色建设难点,探索优势病种适度聚焦的发展路径,通过病种结构优化与诊疗方案标准化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在保障临床质量基础上实现资源集约化配置与学科可持续发展。

  瑞金医院中医科郑岚主任表明,当前社会对中医的关注达历史新高,综合性医院推进中西医结合需突破科室壁垒,依托优势西医学科构建协作体系,通过跨科室联合诊疗及借鉴兄弟科室管理经验激发专科发展活力。以瑞金医院为例,肿瘤科与中医科历经多年协同探索,在政策支持下成功创建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并通过中期评审,印证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对提升诊疗效能、强化科研创新的战略价值。  

  会议聚焦科室发展方向,强调跨科室协作与经验互鉴对学科建设的关键作用,同时直面医保政策调整、人力资源短缺等现实挑战,提出需通过诊疗流程优化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可持续运营体系,以应对当前医疗环境变革压力。

  周荣耀教授回顾上海市肿瘤学科发展历程,中西医结合长期面临学术定位模糊、概念体系缺失的困境,其核心应是以现代医学为框架整合中医理论与实践,形成互补联动的疾病防治模式。但实践层面仍存在显著挑战:既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又受限于专业资质认证缺失(如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规范)、国际学术交流壁垒等问题,制约了学科规范化发展与全球影响力提升。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龚亚斌主任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优势互补(西医精准治疗与中医整体调护)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方面展现显著价值,其核心是以“病证结合”策略实现疗效突破,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整合放化疗与扶正祛邪疗法以增效减毒。诊疗模式创新需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动态评估体系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依托医院间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经验共享与标准化建设,既保障疗效可及性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以患者获益为中心、以循证实践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最后,我院张益辉副院长总结,当前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仍面临实践局限,中医治疗多停留在中药汤剂应用层面,而针灸、熏洗等特色技术尚未充分整合。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需突破“简单叠加”模式,以“病证结合”为核心构建诊疗体系,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精准治疗深度融合,通过动态评估优化治疗方案组合,在增强疗效可及性的同时拓展非药物疗法应用场景,最终实现患者生存质量提升与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

 

image.png

   

  本次会议聚焦中西医协同发展路径与学科建设核心议题,通过多维度探讨形成共识: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诊疗模式创新,以“病证结合”为抓手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与西医精准治疗深度融合;科室建设应着力构建“旗舰科室”人才梯队,系统整合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与现代诊疗技术,通过优势病种突破及标准化路径建设形成示范效应。会议强调,中西医结合需超越技术叠加层面,在理论互鉴、方案优化、资源共享中实现疗效突破与成本控制,最终构建具有循证支撑、资源集约、患者获益显著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服务热线:021-65415910

医院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保定路230号(200082)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安全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

 

Copyright © 20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沪ICP备2000003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1140号